浩口的历史变迁与民间文化习俗 (二)
---浩口百科大讲堂讲稿 (李祥荣)
一、浩口之民间文化习俗
悠久的人文历史奠定了浩口十分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空之中,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和所在湖区十年九淹的特殊地理环境,浩口地区宗教发源很早。新中国建立前,镇内到处是庵堂庙宇。旧县志记述:“古刹精蓝,或肇开唐代,或创造宋元,潜封百里内凡数十所”,故有“五里一庵,十里一庙”之说。仅在浩口集镇就有4处庙宇,东有城隍庙(政府院内)、西有祖师殿(粮管所)、南有关庙(服装厂对门)、北有新庙(卫生院),此外还有永隆观(南湾)、江家庙(南湾)、观音堂(樊场)、东岳庙(汪湖、文岭)、清静堂(文岭)、天齐庙(许桥)、万福寺(庄场)、长安寺(新剅)、周家庙(东河)、城隍庙(柳泗河)、海莲庵(王田河)、五先庙(柴河)、五行庙、白鹤寺、草庙子(田湖)、南林馆、大治庵(艾桥)、普化观(同心)等等。浩口境内的宗教活动历来也十分鼎盛,且多以佛教、道教为主。
民间文化表现形式十分庞杂,主要有舞龙、舞狮、蚌壳精、彩莲船、划龙舟、武术、高跷、皮影、地花鼓、小曲演唱、秧歌、莲花落、丧鼓歌、绣花、网花等。
新中国建立后,在共产党领导下,社会安定,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生活在幸福环境下的人们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采,由过去比较单一的文化活动发展到青年歌手赛、万人健身赛、各种演讲赛、各种高规格的演出、乡村春晚、农家书屋、电子竞技、皮影戏、花鼓戏、农民文化节、武术表演、跆拳道、瑜珈、腰鼓舞、健身舞、秧歌舞、太极拳、太极劍及各种体育比赛(武装泅渡、游泳比赛、篮球比赛、运动会、龙舟竞赛等),此外各种协会性的组织也如雨后春笋一样遍地开花,如腰鼓协会、舞蹈协会、篮球协会、足球协会、象棋协会、围棋协会、集邮协会、书法协会、美术协会、老年艺术团、民间剧团、电声乐队、铜管乐队、唢呐演奏队、民间器乐队、彩虹文学社、八仙桥文学社、诗词楹联学会等等,极大地丰富了本地区精神文化生活,让所有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专长,进入到自己向往的文化娱乐类别之中。
上世纪,虽然物质条件不是很好,但是浩口地区依然组织过一些大型活动,比如:1957年6月12日(农历五月十五),浩口举行盛大的龙舟比赛,参赛龙舟100多只,观众达到10000人以上,比赛结束后,县人民委员会向优胜单位浩口区洪宋乡、张金区民主乡颁发了奖旗。
当然,时代的变迁也会导致文化习俗的裂变。比如:旧中国和建国初期跟现在比较,生活习俗也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上世纪五十、六十直到七十年代初期,浩口在生活待客方面普遍通行“看菜”制,这其实是物质条件不发达时的一种习俗,过去我们浩口在接待客人时,总是有几碗菜是用来配数的,也就是不能吃的,比如:红烧肉、蒸肉、蒸鱼、鸡肫鸭肫、鱼糕、盘龙菜、猪耳朵等,如果这些菜被吃掉后,下餐可能就再也没有配数的菜了,但是现在物质十分丰富,家家生活都像过年一样,因而也就不存在有什么菜不能吃了,如果客人不吃,反倒显得主人家的菜弄得不顺味,这就是时代改变习俗的典型事例。
再比如:过去浩口地区十分流行的九佬十八匠,所谓“九佬十八匠”其实就是对各类工匠艺人的一种尊称,它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所讲述的大国工匠是一个意思,只不过所指代的区域小些而已。过去,人们对于各种艺人是十分尊重的,家中凡有工匠师傅,必要上街买肉鱼,家中杀鸡鸭,斟酒添饭必不可少,俗有“不可轻师慢匠”之教言。
据传浩口的九佬为:修脚佬、剃头佬、阉猪佬、补锅佬、钻磨佬、渡船佬、杀猪佬、摸鱼佬、打枪佬。十八匠是金银铜铁锡,木瓦窑石漆,弹篾染画,雕茅焗皮。在木匠中,又分为长木匠(建房的)、方木匠(打家具的)、圆木匠(做围桶、脚盆的,也称为箍匠)、锯匠(锯木板的,也叫界匠)。在九佬十八匠的编排上,地域不同编排各有差异,且各类能工巧匠也不是九佬十八匠所能囊括,还有鞋匠、裁缝、酿酒、花匠、伞匠、织布匠、吹鼓手、铸造匠、泥塑匠、磨剪铲刀匠等,九佬十八匠实际上是人们对于所有能工巧匠及各类艺人的一种概括性尊称。
各类工匠艺人一般都在师傅的带领下,凭技艺招揽匠活,流动经营或帮工者居多。大多数农忙种田,农闲挣钱,俗称“做上工”,东家除供吃喝外,另付工钱,故有“天干饿不死手艺人”之说。特定的营生条件,形成“艺不轻传”的习俗。传艺条件苛刻,学艺甚为艰难。一些独特技艺,只能家传,不传外姓。有的家传还规定传男不传女,被称之为“门第师”。拜师学艺先要求师,征得同意后方能认师。认师时,由学艺人的家长置办酒席,请师傅到家,请中间人作陪,议订学艺条件,然后到师傅家里行拜师礼,先拜行业宗师牌位,再拜师傅,后拜师娘。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徒如父子,对师傅的子女以兄妹相称。从师3年,师傅只管吃穿,不给工钱。3年期满,学徒要专备谢师酒筵,由师傅出具名单,筵请同行业较有名望的工匠,师傅将徒弟向同行进行举荐,便于徒弟日后独立揽活。在工匠艺人中,参师较为流行,所谓参师,即学徒期满,还要随师傅在外做工1年,学徒只取工钱的一部分,其余留给师傅,以表达教诲之恩。也有原有一点手艺而手艺不精的人,再去拜在一个名师门下,称为参师,在浩口农村也把这种参师叫做“夺蔸”。
工匠中有很多规矩,匠人同席进餐,按十八匠顺次排座,不得僭越。在雇主家做工,当工程进入某一阶段或为某一特定人服务时,要举行仪式,并口唱赞歌,雇主要给利市钱(红包)。如裁缝“开剪”,剃头匠给新郎倌理发或为婴儿剃胎头,均有仪式,并唱赞词。木匠、泥瓦匠在建房过程中仪式很多,唱赞词的机会和种类也多,如起屋、划灰线、上梁、开梁口、新屋落成等,此俗在农村至今尚存。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现在很多工艺匠人逐渐消失,比如阉猪佬、补锅佬、钻磨佬,随着行业的消失,这些匠人也自然消失了,再比如木匠中的界匠,现在无论多大的木料,用带齿锯、圆盘锯一下子就解决了,所以界匠也失去了它本有的市场,当然只有消失。
浩口的这些独特地理区位优势,成就了它繁花似景的风俗文化。
近些年来,浩口不仅自己组织一些大型赛事,而且还派出代表队代表潜江形象多次参加了荆楚文化节龙舟比赛、湖北省南方秧歌舞比赛、湖北省农民运动会及众多的湖北省省级运动会或大型赛事活动,均取得较好的成绩,为潜江市赢得了荣誉。
改革开放以后,浩口被评为首批《全国先进文化站》、《全国体育先进乡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浩口被定为全国文化政策研究基地,2019年国家文联专门到浩口召开现场会,充分肯定了浩口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
三、浩口之古迹传说
大的古迹有八仙桥和侴潭城 (略)
革命旧址有洪宋场、新河岭等处 (略)
民间传说很多,主要有《关羽三筑侴潭城》、《彭正榜与八家堤》、《黄学会》等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