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与丈夫究竟谁更亲?
左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桓公十五年。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雍姬(祭仲之女)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杀雍纠。
还有一个流传于民间的故事是说古时候有一个女子出嫁后,同女婿一道找父亲借了很多钱,借后一直不还,父亲找到女儿说,我是你的亲生父亲,应该我们最亲,你为何反而帮助女婿赖账不还呢?女儿则说,我穿衣见父母,脱衣见夫君,究竟谁亲,我自有数。此后其父再也没有找女婿讨债要钱。
以上两个故事形成了一对悖论。如果在当今的法治社会,很多问题都可以依法得到解决,而在封建社会则是不行的。按照“父一而已”和封建社会三纲五常中君臣、父子、夫妻的先后顺序论,父子先于夫妻,父亲自然比丈夫要亲些,而按照“穿衣见父母,脱衣见夫君”以及旧时妇女三从四德的“出嫁从夫”论,应该是丈夫最亲。那么父亲与丈夫究竟谁更亲些呢?可见,在封建社会里也有很多矛盾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李祥荣 写于2008-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