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油诗的来历
[ 2019-6-2 14:53:00 | By: 老头子 ]
 

关于打油诗的来历

旧时写诗有很多规矩,首先是押韵,唐以后到五四运动以前,都是严格依照韵书押韵的。写诗除了有规定的字数以外,平仄和对仗是近体诗最需要讲究的两件事,此外还有黏、拗救、上尾、孤平、合掌等多方面的忌讳和讲究。所以一般人写诗十分困难,于是社会上就出现了大众化的打油诗。打油诗没有什么讲究,只要念来琅琅上口,有一点押韵的味道就行了,这也就是我们农村所说的“对口拍子”。

关于打油诗的来历,就我知道的有两个版本。

一说是过去有一个叫张打油的人,平时很爱作诗,隆冬季节,有一次天降大雪,下得满地皆白,张打油诗兴大发,当即写了一首咏雪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开门撒泡尿,一个大窟窿。后来人们把这种不讲格律的对口拍子统称为“打油诗”。

另一种说法则是张打油家的隔壁住着一个朝庭的大官,据说是吏部尚书。有一次大雪过后,尚书大人上朝归来,看见自家墙上歪歪咧咧地写着一首咏雪诗:六簇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拿扫帚的拿扫帚,使锹的使锹。看了这首诗文以后,尚书大人极为恼火,当即责问是谁写的,有人说一定是张打油写的,于是立即派人把张打油找来,然而张打油却死不认账地说:小人虽然不会作诗,但也绝不至于写出这种歪诗来,并且还敢在大人的墙上乱画一通。最后大人想了一个办法说,既然不是你写的,你必须现场作诗,以资证明。张打油说,请大人出题。大人今天上朝,正好碰到南阳被围,前方派人搬兵救急,于是以此为题叫张打油作诗。张打油立即吟道:天兵百万下南阳(大人心想:有气势!),也无救援也无粮(大人说,这是实话!),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喊娘的喊娘。大人听后,本来想发火,但转念一想,张打油的这首诗不仅道出了实情,而且同墙上所写的咏雪诗如出一辙,当即笑笑也就罢了。后来人们便把不讲格律,随口吟来的这种对口拍子统统叫作“打油诗”。

1977年元月,我们这里下了一场大雪,突然想起了张打油,顺便也写了四句话,依稀记得是:书生每笑打油痴,我把打油当老师,不信且听民众语,人人都唱打油诗。(李祥荣)

 

 
 
  • 标签:打油诗 来历 
  • 发表评论:
     

    时 间 记 忆
    <<  < 2019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最 新 评 论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天涯博客欢迎您!